*不安與比較
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,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感情的班級音樂會;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,但活動一結束,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,問道:「你家兒子彈得真棒,從幾歲開始學的?怎麼練的?哪位老師教的?能不能介紹一下?」
琴聲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,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。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「只許成功、不許失敗」的賭注。
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,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,每個小孩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。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,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,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。
直昇機父母的出現,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「完美小孩」(perfect child)的期待。
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,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,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袋戲裡的「史艷文」:長得又高又好、功課第一、會玩會唸書、心地善良、人人都愛戴,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,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,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。
家長的迫不極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。
台塑生技董事長、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,「我們似乎認為,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,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、更成功的人,並以成人的觀點,將就業市場的競爭、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,拿來設計、評估孩子的課程。」
--本文轉自天下雜誌 李雪莉--
目前分類:別當直升機父母 (5)
- Jan 23 Fri 2009 16:22
別當直昇機父母 - (4)
- Jan 23 Fri 2009 14:37
別當直昇機父母 - (3)
*從零歲開始的焦慮
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!
星期三早晨,台北市的健保園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。孩子玩的遊戲很簡單,吹泡泡、溜滑梯、唱歌跳舞,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、爬坡鑽洞訓練肌肉與平衡發展。
四十五分鐘的課程、費用七百元,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;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,好像是自己在上課,「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,」他說道。不少名人像陳孝萱、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來上課。
這天,三十二歲的蘇曉甯開著車,帶著四歲女兒與兩歲兒子,從桃園經國路北上。早在女兒八個月大,她便上網搜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,「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。」
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。到現在,蘇曉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,除了健保園,她還送女兒到嘰哩岸游泳、上雲門律動課程。
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,「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,很多是邊上班邊做。」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、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,很用心思照料。
以專案管理的方式,從出生開始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,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,填滿孩子的人生。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,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「幼兒版」。
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,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暑假推出各式「遊學團」,一所知名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(NASA)的科學遊學團,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,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斷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.....。
*說穿了,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。
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: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,要開展孩子的肢體,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;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「有效」運用時間,她拿了個碼錶,每二十分鐘為單位,孩子玩完積木,母親就抓起孩子玩沙坑,學習像按表操兵。
讓孩子適性發展、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,是天下父母心。只是一旦把學習當作軍備競賽,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昇機父母。
- Aug 04 Sat 2007 22:03
別當直昇機父母 - (2)
現場1:許昌街徐薇補習班。
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,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、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,前些時間卻遇上招架不了的劇情。
那晚,九點半下課聲響起,同學們湧上發問;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,連珠砲似的,一問二十分鐘,後排同學騷動顯出不耐;徐薇委婉說道:「妳先讓其他同學發問,待會兒再來好不好?」她揪了眉轉身離去,徐薇不以為意。
幾十分鐘後,徐薇的手機響起,電話那頭,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:「妳為什麼不回答我女兒的問題?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,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,會比她的重要嗎?」
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,徐薇傻了眼,不情願道了歉。
現場2:台北市內湖某明星學校。
游泳池畔,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,準備換裝;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,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,大步趨前,拿起吹風機吹起女兒的長髮,「別著涼了,」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。
*新趨勢:過度介入、過度焦慮的「直昇機父母」
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「直昇機父母」(helicopter parents),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「過度介入」與「過度焦慮」的父母,他們像極了直昇機,在孩子上空盤旋,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。
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,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一的一百多萬學生,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(平均每對生兩胎或1.5胎)。
- Jul 17 Tue 2007 21:55
別當直昇機父母 - (1)
你經常沒事往學校跑,幫孩子看頭顧尾,
你總是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「對他好」的補習、活動,
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....?
其實,你正是台灣六百萬「直昇機父母」的一員。
直昇機父母無所不在、無所不管,
在孩子上空盤旋,介入孩子的一切,
對孩子的未來、對台灣的教育,
正產生深刻卻可能是負面的影響。
在這關鍵時刻,父母與社會正需要另一種新教養、新價值,
來重新思考真正「愛孩子」的方式。
--本文轉自天下雜誌 李雪莉--
- Jul 15 Sun 2007 17:38
別當直昇機父母 - 前言
在幼教界工作了幾年,一直有很深的感觸,相信也是所有幼教老師的心聲,那就是:孩子一年比一年難教!
我觀察到現代的父母真的很愛孩子:花很多時間研究育兒方法,也能講出滿口教育經,更不吝於丟出鈔票,讓孩子接受各種課程訓練。其實,看到他們為孩子忙得焦頭爛額,實在很不忍心告訴他們:「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做」「讓孩子『自然長大』就好了」~
想想看,孩子即使在幼稚園學會了很多才藝(會唸很多英文句子、鋼琴彈得很好、可以將東西畫得栩栩如生...),但是,他不知道把東西打破了該怎麼辦?不懂得動腦思考前因後果找答案,或是成天和同學吵架爭玩具,那麼他人生未來的路,很有可能會不斷重複這些放大版的「事」與「人」的問題。因此我多年不變的教育目標只有兩個:1.訓練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 2.學習在大團體與他人相處。會自己思考怎麼解決問題的孩子,將來也會用同樣的方式解決學習上的困難;懂得和他人相處的孩子,未來不論就學或工作,都能減少很多阻礙。這兩樣目標如果能讓孩子帶著畢業,絕對可以受益一輩子!
天下雜誌曾刊出一篇「別當直昇機父母」,很棒的文章,想放上網路平台和大家分享,應該會分好幾篇po吧,希望能盡小小的力量,推廣正確愛孩子的方式~